English

探索进入21世纪的教学软件

1999-09-01 来源:光明日报 刘泽培 我有话说

教育软件难进校园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教育软件博览会上,有关方面公布了一项对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使用教育软件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有22.97%的教师认为可有可无,而认为可有可无的家长仅2%;21.65%的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很有必要,而50.3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从学生、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学生经常或曾经用过计算机的比例明显高于教师。这同笔者在珠江三角洲和江苏等地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目前教育软件产品多达1700多种,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厂商有200余家,但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的教育软件数量虽多,但精品却少而又少,许多软件企业急功近利,开发的产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知识性、科学性问题,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真正适合教学使用的软件开发严重不足,多数教师对教学软件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已成为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瓶颈”。中国教育软件如何走好?人们在呼吁:开发精品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难“啃”的骨头需细“烹”

开放的学术环境目前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所谓教育软件“系列”产品,大多未能长久,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先天不足”所至,软件厂商采取的是闭门造车的“1+1”开发模式,选择优秀教师设计教案,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作出软件。但是,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都那么有效。针对目前软件开发的弊端,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邓立言先生持的“九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电子教材建设的理论及实验研究》,采取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由学科、教学设计、计算机和评价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用户和管理人员建构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进行软件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广泛征求各地专家、教师对软件研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组织京、津、沪等地专家、教授进行阶段性评估、研讨与指导,同国内外教育软件的最新动态进行可比较性研究,采取“演示版→实验版→测试版”逐步递进的开发程序,在京、沪等地部分中、小学建立稳定的实验基地。大浪淘沙,不断地测试和改进,使开发出的教学软件更为实用,真正发挥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导向作用。

严格的精品意识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软件是教材的一种,因此教学软件不仅在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邓先生主持开发的教学软件,不是对教学方法的数字化翻版,而是基于对21世纪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教育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提高素质的功能所设计。软件提供了若干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适合不同程度、不同师生需要的“微教学单元”,使他们可以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方便、灵活地选用、修改、组合,或再创作(有教师平台、学生平台),从而建构体现自己风格的结构和体系,同时提供了数量较多的按教学大纲要求与课堂有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单因素素材,其中以动画、图形、音像、模拟等媒体为主,为教师自行创作与修改教学软件,提供支撑。为确保精品,课题组将软件质量因素分解并贯穿到研发全过程、全方位,建立了“动态质量检测系统与管理办法”,确立“精无止境”的软件品质观。实验表明,用这样的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任何旧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达到的。

优秀的研发队伍教育软件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并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特长。邓先生“百里挑一”,正在组建一支由教育教学专家、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教材专家、教学研究人员、第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研发队伍。这支队伍,不是几方面人员的简单组合,是经过精心培训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精品软件的推出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能立竿见影得到市场回报,因此,缺乏研发实力,没有雄厚资金支持,显然是做不出好软件。一贯以“支教为荣”的华茂集团总裁徐先生,全力支持邓先生的研发工作,支持国家科研项目的实施。教育部的有关部门十分关心支持邓先生的工作和华茂集团对软件项目实施的决策。这一切,有力地保证了精品工程的实施。

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科教兴国任重道远。通过教育软件的开发这样一个前景大得非常诱人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看到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锦绣前程。

(作者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育软件开发基地总课题组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